一、行业现状:复苏与转型并行,高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全球船舶行业在经历疫情冲击后迎来结构性复苏。中国作为全球造船业第一大国或地区,2023年造船完工量达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7%。然而,行业仍面临高技术壁垒与资金密集的双重挑战。中船重工、中船集团等龙头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逐步打破韩国垄断,2024年高技术船舶订单占比提升至35%。
中国船舶工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2024年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2%,显著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这一转型得益于国家对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的政策倾斜,如《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的落地加速了行业技术迭代。
1. 需求端:航运复苏与能源转型驱动
2024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增长3.5%,带动散货船、油船需求回暖。同时,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碳排放新规倒逼船队更新,2023年中国承接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占比达28%,LNG动力船、甲醇燃料船成为增长主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船舶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9.3%。
2. 供给端:产能优化与产业链协同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10企业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58%上升至2024年的67%。上游配套领域亦呈现国产替代趋势:江苏亚星锚链的R6级锚链打破国外垄断,2024年市占率突破40%;中船动力集团自主研发的12X92DF双燃料发动机填补国内空白。预计2025年智能船舶市场规模将达580亿元,复合增长率12.3%。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三、产业链透视: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1. 上游:材料与设备国产化提速
高端船舶钢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85%,宝武集团EH36级钢板已应用于极地破冰船。关键配套设备如船舶涂料领域,海隆赛能的环保型产品2024年市场份额增至22%。
2. 中游:智能制造重塑生产模式
江南造船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使30万吨级油船建造周期缩短15%;外高桥造船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焊接自动化率超70%。
政策支持:
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船舶制造业作为海洋经济的关键行业之一,有望受益于政策上的支持。
市场需求:
全球干散货及油轮老龄化问题将显著增长,船舶更新换代压力加大,这将推动新船订单的增加。随着技术进步,深水油气开采逐步成为可能,海洋油气平台的建设和相关船舶的需求将稳步提升。环保法规的出台推动了船舶向低碳化发展,如氨燃料预留船舶、LNG双燃料船等成为行业新增长点,这将给造船产业链带来更多机遇。
行业周期:
从历史角度看,船舶行业的周期长度和船舶的使用寿命息息相关。通常船舶淘汰年龄为20~25年,这与过去数次船舶行业的周期长度相当。目前部分船只已到替换周期,未来预计替换量将逐步增加。在船舶行业周期及行业供需的双重驱动下,造船行业在2021年开启景气周期,而造船行业的景气度在未来两年或仍将延续。
技术变革:
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变革将继续推动造船业的发展。自动化航行、远程监控、智能导航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将提升航运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人工操作错误,并提高节能和环保性能。
结语:从规模领跑到价值制胜
中国船舶行业正经历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关键跃迁。建议企业聚焦三大战略:技术高端化(突破低碳燃料、智能系统)、服务生态化(构建“制造+运维”全周期服务)、市场全球化(深耕东南亚、北极新兴航道)。欲获取《》完整报告,请关注中研普华官方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