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重器”到“全球引领”,2025年航空航天装备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指研发、制造、维护及运营各类飞行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火箭、卫星等)及其配套系统(发动机、航电设备、材料等)的产业,涵盖军用与民用两大领域。其核心特征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高战略价值,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国防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行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市场规模与痛点
中国航空航天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体量庞大,但存在显著痛点: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如航空发动机、高端复合材料)、科研创新转化效率不足、适航认证能力薄弱,以及产业链部分环节的协同性不足。尽管如此,行业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5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至17,846.65亿元,为军用装备需求提供强力支撑。同时,民用和商业领域需求激增,预计未来10年国内干线/支线客机配套机载设备产值达8,000亿元,卫星应用产值2025年逼近1万亿元。
技术趋势
数字化转型、国产替代、绿色制造成为核心方向。3D打印、人工智能、导航定位技术加速应用于设计优化与生产流程(如智能生产线项目),而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
二、产业链结构分析
产业链全景
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零部件、中游装备制造、下游应用场景(图1):
1. 上游:包括钛合金、碳纤维等关键材料(占成本30%-40%),以及发动机叶片、航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国内企业如宝钛股份、光威复材在材料领域占据优势,但高端轴承、芯片仍依赖进口。
2. 中游:飞机制造(C919、ARJ21)、航天装备(卫星、火箭)为核心,中国商飞、航天科技集团主导;航空发动机(长江-1000A)和机载设备(中航电子)逐步突破。
3. 下游:军用(歼-20、运-20列装)、民用(民航机队扩张)、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可回收火箭)三大场景。
区域布局
产业链高度集聚,成渝、长三角、京津冀为三大集群:
成渝侧重军用飞机制造(成飞、西飞);
长三角聚焦民用客机及配套(中国商飞总部);
京津冀以卫星和航天科技为特色(航天科技集团)。
三、供需分析与市场前景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
需求侧驱动
1. 军用领域:战略空军建设推动先进战机、无人机需求,2025年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或超200亿元。
2. 民用领域:民航机队规模年均增速5.4%,C919量产将带动国产化率从60%提升至90%。
3. 商业航天:低轨卫星星座(如“星网”计划)催生年均30%的火箭发射需求增长。
供给侧挑战
产能瓶颈:高端航空金属材料(如第三代铝锂合金)自给率不足50%;
国际竞争:波音、空客垄断民机市场,国产客机市占率不足5%。
市场前景预测
2025-2030年行业复合增速预计达8%-10%,其中:
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
商业航天装备(火箭、卫星)占比提升至25%。
四、投资战略与建议
重点领域
1. 国产替代赛道: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高温合金材料,政策扶持力度大(如“两机专项”);
2. 商业航天: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达3,000亿美元;
3. 智能装备:无人机、智能制造生产线(如机器人铆接技术),受益于“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
风险提示
技术研发不确定性(如发动机寿命指标);
国际供应链波动(如芯片断供)。
投资策略
短期:关注军工央企重组(如中航工业资产整合);
中长期:布局商业航天龙头(如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及材料创新企业。
2025年的航空航天装备行业正处于技术爆发与产业重构的关键期,智能化、绿色化与全球化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行业将通过军民融合与商业航天突破,实现从“大国重器”到“全球引领”的跨越,同时需应对技术封锁、供应链安全等挑战。
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