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确实明确提出了研发用于语音、人脸、情感、动作识别和环境感知的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以及研发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提高养老科技产品的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等能力。以下是对该方案的详细解读:
一、总体目标
到2027年,初步建成养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构建“无处不在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本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多层次、个性化养老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二、具体行动
1.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智能传感技术:研发抗干扰及高精度数据处理算法等技术,提高可穿戴设备用柔性传感器的体温、血氧、心电等感知能力。同时,研发室内(外)定位与导航、红外高灵敏探测、毫米波雷达感知等定位和高精度识别技术,提高老年人出行、室内移动等实时定位和多模态行为感知能力。
信息和通信技术:研发边缘计算、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无线通信等领域新技术,提高养老机构密集终端无线通信效能,全面提高养老科技产品数据传输、保密、共享和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用于语音、人脸、情感、动作识别和环境感知的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同时研发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养老科技产品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等能力。
2. 推进重点产品开发
生活辅助类产品:开发电子变焦眼镜等助视类、智能降噪骨传导助听器等助听类、智能循迹轮椅等助行类产品,应用自适应环境感知、室内(外)定位与导航、边缘计算等技术,提升产品多场景适配性、舒适性和便携性。
健康服务类产品:开发心梗监测等可穿戴设备和无感睡眠呼吸监测仪等便携设备,应用抗干扰、低延时无线传输、高精度数据处理算法、毫米波雷达感知等技术,提升产品动态监测、实时管理、智能预警等功能。
康复辅助类产品:开发神经功能受损康复等康复类产品和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健康促进设备,应用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技术,提升人工智能评估、主被动训练、肢体功能重塑等功能。
安全监护类产品:开发无感防跌倒监护仪等智能监护设备和可视化、智能化一键呼叫报警器等呼叫定位设备,应用多模态行为感知、红外高灵敏探测、视觉跟踪等技术,提升跌倒报警、防走失、紧急呼叫等多场景远程监护功能。
照护服务类产品:开发声控智能护理床(床垫)、护理机器人等自主起居用产品和智能天轨、位姿转换器等护理辅助类产品,应用智能语音识别、运动控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情感慰藉类产品:开发智能仿生机器宠物、陪伴(社交)机器人等产品,应用语音、人脸、情感、动作识别和环境感知等技术,提升语音识别、音色模拟、情感回应、智能交互、生活协助等功能。
3. 建设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面向养老科技产品研发和测试需求,建设具备软硬件研发、工艺开发、产品认证、检测验证、数据库服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养老科技产品的研发和测试提供有力支持。
4. 建设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针对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模式,面向“医、康、养、护”全场景需求,建设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为各区、各街镇养老服务工作的数据共享、事项办理、智慧监管等提供支撑,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协同的应急响应、安全守护、医养康护、订餐配送、学习娱乐、家庭照护床位等专业化服务。
三、保障措施
加快应用示范:加快全屋适老化智能改造场景落地,促进智能养老科技产品示范应用和智能终端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智慧养老院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使用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养老科技产品。
促进产品推广:支持自主研制的养老科技产品纳入创新产品目录,深化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探索将康复机器人等高端养老科技产品纳入租赁目录,扩大租赁服务补贴覆盖范围。
强化保险保障:拓展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和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养老科技研发试验和产品纳入相关保险范围。加强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市场培育:开展银发科技产品认证,打造养老科技品牌。通过多种推广渠道,促进老年人购买和使用养老科技产品。
《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通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重点产品开发、建设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和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2年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4.43%,占养老产业总规模的78%。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或达11.4万亿元,并呈现出与科技加速结合的趋势。这一数据表明,智慧养老行业正成为养老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加速
智慧养老行业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这些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例如,通过智慧养老平台,老年人可以享受在线咨询、预约服务、健康监测等功能,即使居住在偏远地区也能获得优质服务。同时,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养老市场的发展。
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政策对智慧养老科技行业的支持力度很大。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智慧养老等消费新业态。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也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专门提出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不同场景和关键领域。这些政策为智慧养老科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产业链逐步完善
智慧养老产业链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上游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到中游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再到下游的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需求市场。物资原料供应商、硬件设备支持商、科技服务平台、应急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急产品制造商等各方共同参与,推动了智慧养老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五、市场参与者众多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智慧养老市场,提供各类养老产品和服务。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智慧养老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升级和完善。同时,资本对养老产业愈发看重,投融资金额和事件数量持续增长,为智慧养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智慧养老科技行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与设施的限制、成本因素、老年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等问题仍需解决。然而,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智慧养老将更加注重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慧养老科技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与应用加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业链逐步完善,市场参与者众多。然而,仍需面对一些挑战并抓住机遇,以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为老人、机构提供实时、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养老需求。2023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6万亿元。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去年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其中,在养老服务领域,研制残障辅助、助浴、二便护理、康复训练、家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
今年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意见》提出要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抗衰老产业。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约30万亿元人民币。随着越来越多习惯数字化生活的人口步入老年阶段,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更多行业报告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