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全球数字经济格局,2025年多模态模型行业市场调查
是指能够同时处理和理解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其核心在于通过跨模态对齐与融合技术,实现不同模态信息间的语义关联与协同处理,最终输出统一、高维度的决策或生成结果。典型应用包括文生图、图生视频、语音驱动的虚拟人交互等场景。
一、行业市场现状与规模
市场规模与增长
2025年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数据显示,2019-2023年市场规模从0.93亿元跃升至35.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7.26亿元,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1.91亿元,同比增长12%。这一增长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工业制造、金融、医疗等领域对跨模态数据处理的需求激增。例如,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6亿次,半年增长超10倍,凸显市场活跃度。
政策驱动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重点,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多模态技术研发与应用。例如,北京、上海等地设立AI创新试验区,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链协同。
二、产业链结构分析
多模态模型产业链呈现高度协同性,涵盖数据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大环节:
1. 上游(数据与硬件):
数据采集与处理:涵盖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的标注与清洗,头部企业如海天瑞声、标贝科技占据市场份额超30%。
算力基础设施:GPU、云计算服务商(如阿里云、华为云)为核心支撑,2025年中国AI算力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
2. 中游(模型开发与训练):
技术架构:以Transformer、GAN、CNN为核心,CLIP、Flamingo等开源模型推动技术迭代。
头部企业竞争:国际巨头(OpenAI、谷歌)主导技术创新,国内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通过自研模型(如文心一言、混元)抢占市场,2023年百度多模态业务收入占比达18%。
3. 下游(应用落地):
垂直领域渗透:智能驾驶(3D建模、环境感知)、智慧城市(安防监控)、医疗(影像诊断)为三大核心场景,占比超60%。
企业服务(TOB) :金融风控、工业质检等需求推动TOB市场增速达25%,2025年规模预计突破20亿元。
三、供需分析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
需求侧驱动因素:
1. 行业智能化升级:制造业对视觉质检、语音交互的需求增长,带动多模态模型采购量年增40%。
2. 政策红利:政府补贴与数据开放政策降低企业技术应用门槛。
3. 技术融合:AIGC(生成式AI)与多模态结合,推动内容创作、虚拟人等新兴场景爆发。
供给侧挑战与机遇:
1. 数据壁垒: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稀缺,头部企业通过自建语料库形成竞争壁垒。
2. 成本优化:模型训练与推理成本逐年下降,百度通过技术优化实现年降本超90%。
3. 供需平衡:2025年预计行业供需缺口收窄,但高端人才短缺(缺口约10万人)仍是瓶颈。
四、竞争格局与头部企业
全球市场:OpenAI、谷歌、Meta占据全球60%份额,技术优势显著。2023年OpenAI多模态产品收入超15亿美元,CLIP模型在跨模态检索领域市占率第一。
中国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百度:以文心大模型为核心,市场份额超35%,覆盖金融、医疗等20余个行业。
腾讯、阿里:依托云计算生态,重点布局企业服务与内容生成,合计份额约30%。
创业公司:智谱AI、Minimax等通过垂直领域定制化模型(如法律文书生成)抢占长尾市场,增速超50%。
五、投资战略与风险
核心机会:
1. 技术突破领域:跨模态对齐、小样本学习等前沿技术研发企业。
2. 下游应用场景:智能驾驶、医疗诊断等高价值赛道。
3. 算力基础设施:边缘计算、国产GPU替代机会。
风险预警:
1. 技术迭代风险:开源模型冲击可能导致技术路线快速过时。
2. 数据合规:隐私保护法规(如《数据安全法》)增加数据获取成本。
3. 市场竞争加剧:头部企业通过低价策略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
投资建议:
短期关注技术落地快的TOB服务商(如工业质检);
中长期布局底层算力与跨模态通用模型研发。
2025年多模态模型行业正从技术探索期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关键转折阶段。技术层面,多模态智能体、长期记忆能力、量子计算等方向持续突破;应用层面,端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场景加速落地;产业层面,全球市场格局分化,中国快速追赶,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未来,多模态模型将推动AI技术边界持续扩展,重塑全球数字经济格局。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