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提出新建或改造一批不同类型的虚拟电厂,以聚合分散电力资源、增强灵活调节能力,并通过参与电力市场等方式获取收益。
此前,我国首个虚拟电厂领域专项政策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357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加快提升虚拟电厂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坚持开放包容,健全支持虚拟电厂发展的政策和市场体系”“坚持多元参与,鼓励民营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结合自身优势参与虚拟电厂投资、建设和运营”。
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 VPP)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等),实现对电力供需的智能化调度和市场化交易的新型能源管理系统。其核心特征在于“聚合”与“协调”,即通过先进的控制计量、通信等技术,将分散的能源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可调度的能源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电力系统正经历从传统集中式能源向分布式、清洁化、智能化方向的深刻变革。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 VPP)作为一种新型电力管理模式,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光伏、风电等)、储能系统、可控负荷及电动汽车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与市场交易,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电网灵活性不足等问题的关键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地域限制,将分散资源转化为稳定、可调度的“虚拟电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一)技术原理与功能定位
虚拟电厂并非实体电厂,而是通过通信技术和智能算法整合分布式资源的“软件系统”。其功能涵盖三方面:
系统调节: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增强电网稳定性;
需求响应:协调商业楼宇空调、工业负荷等资源,平抑用电高峰;
市场交易: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政策驱动与发展阶段
国家层面将虚拟电厂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环节。例如,《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地方政府同步推进试点,如深圳计划建成百万千瓦级虚拟电厂,海南已接入充换电站、5G基站等资源形成规模化应用。
(三)商业模式创新
行业从单一需求响应补贴向多元化收益转型:
基础模式:通过调峰补贴、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益;
增值服务:拓展能效管理、碳交易咨询等综合能源服务;
跨区域交易:如甘肃企业通过省间现货市场,实现电价低谷增产、高峰售电的套利。
(四)核心挑战与瓶颈
技术壁垒:分布式资源异构性强,需统一通信协议与调度标准;
机制障碍:跨省交易壁垒、辅助服务定价模糊制约盈利空间;
安全风险:海量数据接入增加网络攻击隐患,监管框架亟待完善。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虚拟电厂行业正从政策引导期迈向市场化成熟期。一方面,技术验证与试点项目已证明其调节能力与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电力现货市场扩容、碳交易机制完善为其创造新增长极。然而,要实现从“可控资源聚合”到“全生态协同”的跨越,仍需破解盈利模式单一、跨省协同不足等深层矛盾。下一阶段,行业需依托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将分散资源转化为系统性竞争力,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中枢”。
(一)规模化爆发期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驱动因素包括:
新能源装机激增:风光电占比提升加剧电网波动,虚拟电厂成为消纳刚需;
负荷特性恶化:尖峰负荷短期化推高调节需求,虚拟电厂可替代传统电厂投资。
(二)技术融合趋势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现负荷精准预测与实时优化调度;
区块链技术:保障分布式交易可信度,推动点对点能源交易落地。
(三)市场格局重塑
主体多元化:电网企业主导资源整合,科技公司提供算法支持,民营企业深耕细分场景;
区域差异化:东部聚焦商业楼宇负荷,西部侧重新能源聚合,形成多层次体系。
(四)国际化机遇
中国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有望输出至新兴市场,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缺电地区,虚拟电厂可快速实现低成本的电网增容。
虚拟电厂不仅是能源革命的技术产物,更是电力系统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零边际成本激活沉睡的分布式资源,重构电力系统的稳定与效率。短期看,政策红利与市场机制完善将推动行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长期看,虚拟电厂将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在平衡新能源波动、降低系统成本、赋能用户侧参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行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三重融合:
技术与机制的融合:通过标准化协议打通资源壁垒,建立适应分散化特征的监管框架;
供给与需求的融合:以用户侧可调负荷为切入点,培育市场驱动的商业模式;
产业与生态的融合:构建“电网企业+科技公司+能源服务商”的共生体系,实现全链条价值重构。
虚拟电厂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传统能源,而是成为连接“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的高效纽带,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智慧路径。
想要了解更多虚拟电厂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