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签证、交通、支付和离境退税政策的不断优化,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更加客观深入,“中国游”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24年,入境游客达到1.32亿人次,总花费942亿美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97.2%和93.5%。2025年一季度,入境旅游35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其中外国游客736.74万人次,同比增长39.2%。“五一”期间,入境游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入境旅游接待规模及恢复水平较高。2024年,这四个城市的入境游客接待量均接近或超过400万人次,其中,深圳和上海入境游客接待量最高,分别接待了671万人次和977万人次(过夜)。据悉,今年以来,上海入境游客、入境消费增长势头依旧强劲。1-6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424.8万人次,同比增长38.5%;实现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5%,其中“即买即退”销售额同比增长28.1倍。
入境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既是文化软实力的直观体现,也是推动经济多元发展的关键引擎。近年来,在全球化深化与中国特色文化国际吸引力提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入境游产业迎来结构性复苏。政策层面持续扩大免签国范围、延长过境停留时限、优化支付环境,为国际游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市场层面则依托丰富的自然遗产、非遗文化及现代都市资源,逐步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这一进程中,入境游不仅承担着外汇创收、就业拉动的经济职能,更成为促进跨文明对话、展示国家形象的战略性产业。
复苏提速与结构升级
(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活力
免签政策成为核心驱动力,覆盖国家从欧洲拓展至新兴市场,停留期限延长至30天,叠加144小时过境免签口岸扩容,大幅降低国际游客决策门槛。支付体系通过“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立体化方案,破解外籍游客消费痛点,提升全链路体验流畅度。
(二)客源结构年轻化与需求多样化
入境游客群体呈现显著变化:年轻散客取代传统团队游成为主力,“特种兵式旅游”“周末跨境游”等新形态兴起,反映游客对灵活性与自主性的追求。需求维度从景点打卡转向沉浸式文化体验,如非遗工坊、科技园区、生态修复项目(如长城村落活化)等主题线路受青睐,体现对中国发展脉络的全景探索意愿。
(三)区域市场分化与目的地扩容
传统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依托枢纽地位保持吸引力,但二三线城市加速崛起:湖南、成都等地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吸纳增量客流,澳门以“节庆+赛事”组合策略(如国际烟花赛、幻彩耀濠江)实现游客黏性提升。国际客源地亦趋多元,日韩、东南亚市场稳步恢复,欧美长途游客增幅显著。
(四)结构性挑战亟待突破
产品同质化:多数线路仍聚焦传统景点,缺乏细分市场定制服务,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小众、探险类产品的需求。
服务链断层:多语种导览、跨境数字服务覆盖不足,中小旅游企业国际化能力薄弱。
文化转化瓶颈:非遗、民俗等资源开发浮于表象,深度互动与叙事性设计欠缺。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入境游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政策松绑后的短期反弹。若仅满足于客流量的攀升,将错失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随着全球旅游竞争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中国入境游的核心命题已从“如何吸引游客”转向“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这要求产业跳出资源依赖型路径,以技术创新重塑服务流程,以文化深挖构建差异化IP,以可持续理念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强度。能否在下一阶段将流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将直接决定中国在全球旅游格局中的长期竞争力。
创新驱动与生态重构
(一)产品革新:主题化与场景化深耕
文化IP深度开发:围绕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超级IP,设计跨区域线性遗产走廊;结合地方非遗(如侗族大歌、龙泉青瓷)打造手作研学、节庆沉浸剧场等互动产品。
业态融合突破:推广“文旅+科技”模式,如AR还原历史遗址、元宇宙非遗展演;拓展“文旅+康养”,开发中医理疗、森林疗愈等高端套餐。
(二)数字化转型:全周期体验赋能
智慧服务系统:构建多语种AI导览平台,整合实时翻译、无感支付、紧急求助功能;通过游客行为数据分析,动态优化线路调度与分流策略。
精准营销升级:依托TikTok、Instagram等海外社媒,以短视频、VR漫游内容触达潜在客群;与跨国企业合作开发商务会展+文旅套餐,锁定高净值人群。
(三)可持续发展:绿色与包容性增长
低碳运营体系:景区推广电动接驳工具,酒店引入零废弃认证,建立碳积分兑换旅游服务机制。
社区参与模式:鼓励原住民主导文化解说、民宿运营,确保旅游收益本地化分配;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反哺自然遗产地修复。
(四)政策协同:制度型开放新阶段
签证便利再升级:试点电子签证全域通行,推动与东盟、中亚国家互免协议落地。
国际标准对接:引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GSTC)认证体系,提升服务标准化与国际可信度。
中国入境游产业正站在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未来方向已清晰:在产品端,需从资源展示转向故事叙述,将长城、故宫等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历史现场;在服务端,需以数字化弥合语言、支付等跨境断层,打造“无障化”旅行环境;在生态端,需建立“绿水青山”与“文化基因”的双重保护机制,使旅游开发成为遗产传承的助力而非损耗。
更重要的是,入境游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国家叙事的重要载体。通过让国际游客亲身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图景——从非遗匠人的坚守到科技园区的创新,从生态修复的实践到社区共富的探索——产业将真正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在此进程中,政府、企业与社区的协同创新将决定中国能否从“旅游目的地”进阶为“全球心灵向往之地”,最终实现文化影响力与经济收益的双重跃升
想要了解更多入境游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