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浪潮下,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已从边缘车型成长为乘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SUV,即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是以越野车为基础,结合轿车、旅行车、卡车等多种车型优点发展而来的一种车型。它通常离地间隙高、车身大、动力系统强大,能够适应各种路况和复杂地形,同时保留了轿车的舒适性,并带有MPV的座椅多组合功能,适用范围广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SUV凭借其空间大、视野开阔、通过性强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舒适性、安全性和多功能性的需求,市场销量持续攀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7月销量排名前十SUV生产企业共销售559.9万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5年1-7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SUV生产企业共销售559.9万辆,占SUV销售总量的67.2%。在上述十家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特斯拉和广汽丰田销量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他企业销量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转型加速与智能化技术渗透,行业正经历从“燃油主导”向“电智融合”的深刻变革,市场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生态战,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角力重构着产业格局,而消费端的分层化与场景化需求,则进一步推动SUV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生活空间”跃升。
(一)市场格局:存量竞争下的结构性分化
1.1 燃油与新能源的此消彼长
中国SUV市场已告别高速增量时代,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传统燃油SUV因排放政策收紧、消费观念转变及新能源车型挤压,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燃油SUV的消费需求逐渐向置换升级倾斜,中小排量车型面临更大压力。与之相对,新能源SUV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纯电与插电混动两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纯电SUV凭借技术成熟度与年轻化定位,在城市通勤场景中占据优势;插电混动SUV则以“可油可电”的特性解决续航焦虑,更受多人口家庭青睐。主流车企纷纷缩减燃油SUV产品线,转而加码新能源领域,从紧凑型到中大型市场全面布局,推动新能源SUV渗透率逐年攀升。
1.2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攻守博弈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SUV赛道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构建竞争壁垒:部分车企聚焦插电混动技术,以低油耗、长续航切入家庭用户市场;部分企业则押注增程式技术,在中大型SUV领域建立先发优势。智能化配置成为自主品牌的“杀手锏”,语音交互、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功能下探至15万元级车型,形成对合资品牌的降维打击。合资品牌虽在燃油车市场仍有品牌积淀,但在新能源转型中反应滞后,产品迭代速度慢于自主品牌,高端市场虽凭借豪华品牌溢价维持优势,但中端市场份额持续被挤压。国际豪华品牌则通过电动化平台推出高端新能源SUV,试图在40万元以上市场巩固地位,形成“自主品牌下沉中端、国际品牌固守高端”的夹心格局。
(二)需求端变革:消费分层与场景化升级
2.1 消费分层与价值重构
消费升级驱动下,SUV用户需求呈现显著分层特征。高端市场(30万元以上)用户更关注品牌溢价、豪华配置与智能体验,订单中空气悬架、激光雷达、后排娱乐系统等高端配置的选装率大幅提升,部分车型的定制化订单占比超过30%。中端市场(15-30万元)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用户兼顾“品质”与“性价比”,10-15万元区间的经济型SUV仍是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消费主力,这类用户优先考虑空间实用性、养护成本与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下沉市场的崛起尤为关键,县域及农村消费者对SUV的偏好度高于轿车,推动车企通过“出海+下沉”双渠道拓展增长空间。
2.2 场景化需求的细化与创新
用户对SUV的需求从“单一代步”转向“场景适配”,催生细分市场机会。露营热潮带动带外放电功能、大空间后备箱的“露营SUV”销量增长,部分车型配备车顶行李架、侧开门尾箱等专属设计;越野场景则推动硬派新能源SUV发展,车企通过电动四驱系统、底盘升高技术、脱困模式等配置,满足户外爱好者需求。此外,家庭用户对空间的需求进一步升级,6/7座新能源SUV成为新增长点,第三排座椅的舒适性、后备箱扩展性及儿童安全配置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三)供给端创新: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协同
3.1 电动化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新能源SUV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流车型续航里程实现大幅提升,低温续航衰减问题通过热管理系统优化得到缓解。CTP(无模组电池包)、CTC(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还降低了车身重量,间接优化续航与操控性能。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消除用户顾虑,快充技术使部分车型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200公里”,而换电模式则在出租车、网约车等运营场景中快速推广,为私人消费市场提供新选择。
3.2 智能化与网联化的深度融合
智能化已成为SUV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战场,从“功能堆砌”向“体验重构”升级。智能驾驶技术从L2级辅助驾驶向L2+级演进,自动泊车、高速领航辅助等功能在中高端车型中普及率超过60%,部分车企开始试点城市领航辅助,通过数据闭环持续优化算法。座舱系统向“第三生活空间”进化,多屏交互、AR-HUD、车载KTV等娱乐功能提升用户粘性,而整车OTA(远程升级)技术则使车辆“常用常新”,推动SUV从“硬件定义”向“软件定义”转型。
3.3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SUV产业链呈现“垂直整合+跨界协同”趋势。头部车企通过控股电池企业、自建电池工厂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与芯片厂商、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智能驾驶系统,构建“车-路-云”一体化生态。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向“新四化”转型,座椅企业开发智能电动座椅,内饰企业推出可降解环保材料,轮胎企业研发低滚阻新能源专用轮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加速了产品迭代。此外,车企与能源公司合作布局充电桩、换电站,与出行平台合作开发定制化车型,推动SUV从“产品”向“产品+服务”生态延伸。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需求端的场景化细分与供给端的技术创新,共同重塑了SUV市场的竞争逻辑,但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电池成本高企、芯片供应紧张、智能驾驶法规滞后等问题制约着新能源SUV的渗透率提升;而消费端对“续航里程”“安全性”的担忧,也成为市场进一步扩张的阻力。
1、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新能源SUV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纯电与插混技术路线长期并存,800V高压快充平台、固态电池等技术逐步商业化,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将成为主流。智能驾驶向“高阶化”演进,城市领航辅助系统在20万元以上车型中普及,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成为标配,车路协同技术在部分试点城市落地,推动SUV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型。
2、细分市场的垂直深耕
场景化细分将催生更多“小而美”的SUV品类。越野SUV市场,电动四驱系统、数字扭矩分配技术替代传统机械结构,提升越野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城市精品SUV则向“轻量化”“个性化”发展,设计更激进,配色更丰富,满足年轻用户的情感表达需求。此外,“SUV+”跨界融合加速,与房车、露营装备品牌联名推出定制车型,或集成无人机起降平台、户外厨房等功能,拓展“车生活”边界。
3、供应链的全球化与区域化平衡
车企将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通过海外建厂、本地化采购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新能源SUV出口重点转向东南亚、欧洲市场;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如电池、芯片)的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协同,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共建”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4、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
政策将继续发挥“指挥棒”作用,新能源汽车补贴虽逐步退坡,但购置税减免、路权优先等政策仍将延续,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范畴,换电模式、无线充电等新型补能方式得到政策支持。同时,智能驾驶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数据安全、责任认定等标准出台,为高阶智能驾驶的商业化铺路。
想要了解更多SUV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