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募本土化之痛:大摩基金明星产品业绩分化 核心高管半年内频动荡
2025年11月18日 | 浏览量:55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之星 赵子祥
作为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基金(下称“大摩基金”)曾凭借强大的国际品牌背书备受市场瞩目。然而近年来,这家外资巨头却深陷多重危机,业绩端呈现极端分化,明星产品与亏损产品差距悬殊,多只基金长期跑输基准。
证券之星注意到,大摩基金基金经理操作多次引发争议,部分产品持仓与合同定位脱节,同一经理旗下产品业绩天差地别;公司治理陷入持续动荡,2024年以来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等核心高管密集离职,董事会换届引发人事“地震”。
与此同时,公司管理规模从峰值大幅缩水,行业排名持续下滑。这场集业绩、治理、规模于一体的综合性危机,不仅暴露了大摩基金在本土化运营中的深层矛盾,也让其外资独资后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旗下产品业绩失衡,基金经理操作引争议
大摩基金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业绩的严重失衡,既有年度冠军产品的高光时刻,更有大批基金长期亏损的黯淡现实,而基金经理的操作差异与策略争议,进一步加剧了业绩的分化与投资者的不信任。
权益投资部总监雷志勇管理的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2024年以69.23%的收益斩获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同一基金经理旗下的另一只产品大摩万众创新混合A,同期却亏损14.98%,业绩差距高达84个百分点。
这种“一人双业绩”的现象并非个例,某基金经理旗下产品业绩首尾差距甚至接近130个百分点,引发市场质疑。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只基金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研究管理部总监王大鹏管理的大摩内需增长混合,任职回报率达-50%,在同类1419只基金中排名1383位,处于末尾区间。
同时,其管理的大摩沪港深混合任职回报率为-46%,排名2135/2405,该基金2021年底上市时在市场高位集中持仓药明康德、智飞生物等医药股,后续板块调整导致净值大幅回撤,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除了核心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表现不佳,大摩基金旗下多只产品长期跑输业绩基准,部分基金成立多年仍未实现正收益。大摩万众创新混合A成立7年以来亏损15.12%,跑输业绩基准超20个百分点;大摩消费领航混合近三年最大回撤45.93%,在同类119只基金中排名111位。
即便是曾经的明星产品,也难逃业绩变脸的命运,2024年的冠军基金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2025年5月已跌至同类排名3508/4550,处于后25%的水平,年内涨幅转为-1.18%,让追高买入的投资者深度套牢。
基金经理的操作策略与合规性也备受争议。部分非主题限定基金的持仓与合同定位严重脱节,同一基金经理对不同产品传递矛盾的投资观点,被质疑不公平对待基金持有人。公司研究管理部总监王大鹏管理着收益第二的大摩沪港深精选混合A,也是他在管产品中表现最好的,今年以来净值上涨41%。
不过,王大鹏旗下产品中,大摩健康产业混合A今年重仓了热门板块创新药,但年内收益率只有5%,跑输基准近11个百分点,这也是王大鹏旗下规模最大的产品。拉长时间来看,大摩健康产业混合A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与近五年的收益分别为-2%、-16%、-27%与-32%,并在不同程度上跑输同期基准收益率。
更有基金经理在产品管理中出现“双面押注”的操作,部分产品持仓集中于热门赛道,另一部分则分散投资于冷门板块,这种策略不仅无法形成稳定的投资逻辑,还导致业绩波动剧烈,损害了投资者的长期利益。
业绩的持续低迷直接引发了投资者的赎回潮。2025年5月成立的大摩景气智选,C类份额在开放申赎半个月内就被净赎回超90%,三季度赎回仍在持续;大摩增值18个月开放债券基金,成立时规模高达22.81亿元,最终因规模缩水至2422万元触发清盘条件,资产处置及负债清偿后剩余财产仅2420.50万元,较成立时缩水超20亿元。
治理动荡人才流失,合规薄弱雪上加霜
如果说业绩失衡是大摩基金的表面问题,那么公司治理的持续动荡、核心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合规管理的薄弱,则是导致其陷入深层危机的根本原因。
2024年以来,大摩基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事“地震”,董事会换届引发高管密集离职,投研团队人才梯队断层,叠加监管层面的合规处罚,让这家外资基金公司的本土化运营举步维艰。
核心岗位人员变动频繁,管理层稳定性极差。2024年4月30日,总经理王鸿嫔离任;5月16日,督察长徐菲菲因个人原因离任;11月21日,副总经理何晓春离任,其同时卸任了大摩优享臻选六个月持有期、大摩新兴产业股票等五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交由缪东航、CHENJUDY(陈修竹)等接任。
12月2日,研究管理部总监王大鹏因公司内部调整,离任大摩内需增长基金经理一职。短短8个月内,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研究管理部总监等核心高管相继离职,这种高频次的人事变动在公募基金行业极为罕见。
高管离职背后是董事会换届带来的战略调整,2024年5月至11月,大摩基金完成第七届与第八届董事会的换届,新董事会成员包括高杰文、黄敏、周文秱等,其中黄敏与周文秱为新成员。
周文秱目前身兼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和代任财务负责人三职,一人承担多项核心管理工作,反映出公司核心管理岗位的人才短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离任高管管理的产品业绩表现不佳,何晓春管理的五只基金中,3只任职回报为负,4只最大回撤超5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投研能力与管理水平的不足。
从曾经备受期待的外资公募巨头,到如今深陷业绩失衡、治理动荡、合规薄弱与规模缩水的多重困境,大摩基金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外资基金公司在本土化运营中的普遍难题。业绩的极端分化让投资者无所适从,核心人才的持续流失导致投研能力断层,董事会换届引发的治理动荡破坏了公司战略的连贯性,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加剧。
作为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大摩基金本应凭借其国际资源与投资经验,在国内市场开辟出独特的发展路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在产品定位、投研体系、人才培养、合规管理等方面都未能实现有效的本土化适配,导致“水土不服”的症状日益严重。
对于大摩基金而言,若想摆脱当前的困境,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本土化运营中的核心矛盾:在投研端建立稳定的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体系,缩小产品业绩差距;在治理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减少核心人才流失;但这一系列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仍然需要时间与资源的持续投入,最终成效也有待观察。(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本文来源:财富导航网
本文地址:https://sintedes.com/post/39299.html
关注我们:微信搜索“xiaoqihvlove”添加我为好友
版权声明:如无特别注明,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