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机器人行业是医疗技术与现代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专注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在中国,医用机器人市场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医用机器人是指用于医院、诊所的医疗或辅助医疗的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医用机器人,可识别周围情况及自身——机器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从事医疗或辅助医疗等工作。医用机器人种类很多,按照其用途不同,有临床医疗用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医用教学机器人和为残疾人服务机器人等。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10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74%。预计到2024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5.8亿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8.4亿元,占比最大,达到约47%;康复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占比约23%;辅助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分别占比23%和13%,也在稳步增长中。
医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激烈化的特点。在国内市场,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威高骨科等企业占据领先地位,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美国直觉外科手术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医用机器人集成了高级算法、传感器和精密机械技术,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医生的某些操作能力,为医疗服务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各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与功能,推动医用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例如,单孔手术、纳米靶向、柔性机器人等新技术将为市场增添新活力。高精度传感器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医用机器人在手术、诊断、康复等方面的精度和安全性。
除了传统的手术机器人外,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等细分市场也在稳步增长中。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辅助机器人则可以执行药品配送、消毒清洁等任务,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如《关于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机器人和医学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突破。这些政策为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性病、复杂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康复机器人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康复机器人将帮助更多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辅助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也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这些机器人将执行更多样化的任务,如药品配送、消毒清洁等,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随着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兴起,远程操作型医用机器人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医用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监控、诊断和治疗等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医用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同时,随着医保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医用机器人的普及化进程将加快。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医用机器人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综上所述,医用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其未来发展趋势充满无限可能。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的共同推动下,医用机器人有望成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支柱,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