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密度”全球第三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再创新高,达到每万名员工配有162台机器人,是七年前的两倍多。2023年,韩国是全球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万名员工中配有1012台机器人。新加坡排名第二,每万名员工配有770台机器人,随后是中国。在中国,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个机器人,这一数字是2019年的两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国刚刚跻身前十,但短短四年内就将机器人密度翻倍,并位居全球第三。
机器人密度,是指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与员工人数的比例,这是一项衡量各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有效指标。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今年9月发布的《世界机器人报告》预测,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领域对机器人需求仍有很大增长潜力,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至10%。
2024年11月19日,2024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在大会上表示,当前,机器人的应用范畴已从工业领域拓展至医疗、康复、仓储、物流、安防、救援、航天等各个领域。我国不仅是机器人应用大国,更是世界重要的机器人生产和研发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机器人事业的发展。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任务的机器系统,它们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件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操作。机器人的发展结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引发外媒广泛关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机器人消费国。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4.3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645.8万台。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几乎同一时段,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从外资品牌基本垄断,到2023年底时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近“五五分”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越来越能够理解和响应人类的需求,甚至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二级巡视员李文龙表示,面对机器人智能化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政产学研用等多方的紧密合作,可以共同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发展动能愈发强劲,“头脑”聪明、“四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未来产业热门赛道。公开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在2035年达到1540亿美元。
英伟达、OpenAI等科技巨头纷纷在机器人行业加大投入,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核心企业积极配合产业趋势,迎接商业化进程。
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伦理问题,如机器人的安全性、隐私保护、道德责任等。
想要了解更多机器人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状况、机器人竞争、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机器人发展特点及产业链招商策略。报告还对全球的招商引资模式作了详细分析,并对招商引资模式进行了趋向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