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前言
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背景下,智慧煤矿作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正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构传统生产范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已将煤矿智能化纳入“十四五”能源技术革命重点方向,明确提出2025年大型煤矿及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的目标。
二、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驱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协同发力
国家层面通过“十四五”能源规划、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等文件,构建了“顶层规划—专项政策—技术标准—试点示范”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例如,国家能源局要求2025年大型煤矿智能化建成率超六成,智能开采产能占比突破50%;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大省出台配套措施,明确120万吨/年以上矿井智能化建成率达八成,并建立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倒逼企业从“形式化建设”转向“实质化运营”。此外,政策红利向非煤矿山延伸,金属矿、油气开采等领域加速推广智能通风、远程操控等技术,推动全矿业智能化标准互认。
(二)技术迭代: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协同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智慧煤矿的核心在于构建“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在采掘环节,智能综采工作面通过视频分析、自主导航及故障预测模块集成,实现“一键启停”;地质保障系统利用量子传感技术完成地下800米矿物分布测绘,资源回收率提升超三十个百分点。安全预警领域,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使顶板压力、瓦斯浓度等危险源识别准确率逼近百分之百,智能防冲系统将冲击地压预警准确率提升至九成以上。运输环节,无人驾驶车辆与自动化运输系统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三)市场需求:安全、效率与绿色三重驱动
煤炭行业面临安全生产压力、劳动力短缺及“双碳”目标约束,推动智慧煤矿从“可选方案”升级为“必由之路”。企业端需求呈现分层特征:大型煤企聚焦全链条智能化升级,例如国家能源集团曹家滩煤矿的“5G+边缘计算”方案,通过井下百万级传感器网络实现设备毫秒级协同控制;中小型煤矿则优先部署智能巡检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等模块化解决方案。此外,智慧煤矿技术向油气开采、金属矿等领域延伸,例如中煤集团将智能通风系统应用于金矿,使作业环境达标率提升至九成五。
(一)供给端:国产化突破与生态协同
中国在智慧煤矿核心部件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显示面板环节,Micro OLED屏幕自给率大幅提升;光学模组领域,Pancake折叠光路方案良品率提高;传感器环节,六自由度定位系统精度达亚毫米级。产业链上游形成“传感器供应商—网络通信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协同网络,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足、上下游协同性较弱等问题仍待解决。例如,部分矿企反映,智能设备与现有系统的数据接口不兼容,导致集成成本增加。
(二)需求端:分层需求与场景深化
消费级市场:以安全、效率为核心需求。井下作业岗位对智能巡检机器人、AR辅助维修工具的需求激增,例如,山西焦煤集团部署的智能头盔可实时传输设备状态数据,故障诊断效率提升。
企业级市场:聚焦全流程智能化。大型煤企通过搭建一体化管控平台,整合采掘、运输、安全监测等子系统,实现生产决策数据驱动。例如,中煤科工研发的“透明地质系统”已应用于多个海外项目,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国际化。
非煤领域:技术迁移催生新市场。智慧煤矿技术向金属矿、油气开采等领域渗透,形成“煤矿+非煤矿山”双轮驱动格局。例如,酒钢集团在国内率先实现夜间采矿无人化作业,通过5G+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操控系统,井下设备时延大幅降低。
(一)竞争格局:科技企业与装备制造商双轮驱动
当前市场呈现“科技企业+装备制造商”双轮驱动格局:
科技企业:华为、中煤科工等通过提供5G专网、云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构建技术生态。例如,华为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开发的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多座智能化煤矿,实现设备联网率大幅提升。
装备制造商:中信重工、郑煤机等传统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推出智能掘进机、电液控液压支架等高端装备。例如,郑煤机研发的智能液压支架可自动跟机拉架,减少井下作业人员。
(二)竞争焦点:技术壁垒与标准制定
技术壁垒:高精度定位、多系统数据融合、AI决策算法等核心技术成为竞争焦点。例如,北方重工推出的“绿色智能矿山解决方案”,整合光伏供电、碳捕集技术,使单位产能能耗降低超三成,形成差异化优势。
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化进程加速,国家能源局发布《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出台地方标准,为技术验收与项目评估提供依据。掌握标准制定权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一)技术融合:从自动化到自主化
未来五年,智慧煤矿将向“技术密集型”和“数据驱动型”转变:
无人化:露天矿无人驾驶、井下机器人巡检等场景进入成熟期,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替代率不低于30%。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在鄂尔多斯建设的CCUS示范项目,每年封存二氧化碳百万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减排路径。
数字孪生:通过构建矿井三维模型,模拟生产过程并提前预警设备故障。例如,中煤集团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金矿通风系统,实现风量动态调节,能耗降低。
(二)绿色转型:从节能到零碳
“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化将成为行业准入门槛:
能源结构优化:煤炭企业加速布局新能源领域,全国建成多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通过配置新能源装机,使综合供电成本降低。
碳管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例如,北方重工在煤矿推广的碳捕集装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三)全球化布局: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
中国智慧煤矿技术“走出去”步伐加快,头部企业通过“产能合作+技术输出”巩固全球竞争力:
海外权益产能:预计2030年海外权益产能突破2亿吨,技术标准输出成为新增长点。例如,国家能源集团曹家滩煤矿的智能化方案已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推广。
国际合作:中国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在智能开采装备、矿山安全监测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推动全球矿业智能化标准互认。
(一)投资热点:技术、场景与生态
核心技术:高精度传感器、AI决策算法、5G专网等基础设施领域。
应用场景:智能采掘、无人运输、安全预警等高附加值环节。
生态构建:一体化管控平台、数据共享机制等协同领域。
(二)风险规避:技术、市场与合规
技术风险:关注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化落地能力,避免投资“伪智能”项目。
市场风险:政策变动可能影响需求,需聚焦符合“双碳”目标的技术方向。
合规风险:数据安全、行业标准等法规要求趋严,需确保技术方案符合监管规范。
(三)长期价值:标准与人才
标准制定:参与行业标准编写,提升话语权。
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内部培训等方式,打造“计算机+矿业工程”复合型人才队伍。
如需了解更多智慧煤矿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