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提升,“脑机接口”这项听起来很科幻的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脑机接口(BCI)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跨学科技术,通过在生物脑与智能机器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信息交互。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神经科学研究、辅助工具开发、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增长,脑机接口被多国列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中国在这一领域虽起步较晚,但凭借政策强力推动、跨学科研发突破及庞大的应用市场,已从技术跟跑者快速成长为全球重要参与者。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快速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与商业化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32亿元,年增长率为18.8%,预计2025年全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8亿元,到2027年将超过55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中国脑机接口行业市场分析
在投融资层面,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3日,年内脑机接口领域已发生投融资事件16起,金额共计9.83亿元;2024年全年,脑机接口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6起,金额共计2.01亿元。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信号采集—解码算法—设备交互”三大核心环节展开。非侵入式技术以其安全性和普适性,率先在消费电子、教育娱乐等领域实现突破,通过头皮电极捕捉脑电信号,支持脑控家电、注意力训练等轻量化应用;侵入式技术则凭借高精度信号采集能力,成为医疗康复领域的核心解决方案,在癫痫、帕金森等神经疾病治疗及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展现出临床价值。近年来,半侵入式技术的兴起进一步平衡了精度与风险,推动脑机接口向“微创化、无线化、高通量”方向升级。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批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3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
当前,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在医疗健康领域展现出治疗神经疾病、恢复运动功能的巨大潜力,更在工业制造、生活消费等场景开辟全新应用空间。
在应用场景层面,医疗健康作为当前最成熟的领域,已形成从疾病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链条布局。通过解码运动意图、情绪状态等神经信号,脑机接口设备可辅助患者实现肢体控制、语言交流等基础功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工业制造领域则依托脑机协同交互,优化高危环境下的机器人操作精度,降低人工风险并提升生产效率。随着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脑机接口正延伸至教育(如注意力监测)、娱乐(如沉浸式游戏交互)等新兴场景,逐步构建起“医疗为基、多域协同”的应用生态。
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已初步形成覆盖核心部件、设备研发、应用服务的产业链体系。上游在柔性电极材料、低功耗芯片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中游聚集了一批专注于算法开发与系统集成的创新主体,下游则依托医疗机构、工业企业及消费电子厂商实现场景落地。政策层面,2025年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四季度以来,山西、河南、广东等多地围绕脑机接口推出新的政策举措,旨在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
与此同时,医保支付体系的完善为产业落地提供关键支撑。多地将非侵入式设备适配费纳入医保收费项目,侵入式手术费用定价机制逐步明确,有效降低了患者使用门槛,加速了临床普及。这种“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不仅缓解了创新企业的商业化压力,更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协同”演进。
随着老龄化加剧,神经疾病治疗需求将持续释放;工业智能化升级催生对人机协同的迫切需求;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则有望打开千亿级市场空间。未来,如何通过技术攻坚突破瓶颈、以标准体系规范发展、靠跨学科合作培育人才,将决定中国在全球脑机接口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脑机接口行业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向产业爆发的关键过渡期,政策支持、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医疗健康领域的商业化验证已初步完成,工业与消费场景的创新应用蓄势待发,产业链各环节从分散探索走向协同发展。尽管面临技术瓶颈、生态短板及伦理争议等挑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持续深入、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及标准体系的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机遇。
脑机接口行业未来趋势与商业化路径的战略选择
从技术趋势看,脑机接口正朝着“双向交互、多模态融合”方向演进。下一代系统将不仅实现大脑信号的“输出”,还能通过电刺激、光遗传等技术向大脑“输入”感觉反馈,如模拟触觉、视觉信息,构建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同时,脑机接口与类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结合,有望推动“脑机融合智能”的实现,为人机协作开辟新范式。
商业化路径上,医疗健康领域仍将是短期增长核心。运动康复设备凭借明确的临床价值和政策支持,已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神经疾病治疗则需通过长期临床试验积累循证医学证据,逐步打开千亿级市场。中长期来看,消费电子与工业场景的突破将决定产业天花板:脑控智能家居、注意力交互终端等C端产品可能依托庞大用户基数实现快速渗透;工业脑机接口则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创造B端价值,形成“医疗筑基、消费放量、工业提质”的增长曲线。
想要了解更多脑机接口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


